TTT本土20年的发展历程,也是整个培训行业的发展映射和内在基础。
培训发展离不开授课的主体——讲师,也离不开授课的内容——课程。课与师本身就是推动培训发展和企业成长的基本力量。可以说,TTT本土20年的发展历程,也是整个培训行业的发展映射和内在基础。
我在培训行业近20年,基本都在做讲师队伍建设、课程体系建构等相关工作。对于TTT在中国本土20年的发展,或许有着较为直观的感受。
从表层到深层 TTT发展的三大阶段
这20年,TTT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——参差不齐的前导期、应需而变的发展期和业务导向的务实期。
参差不齐的前导期
2000年前后,中国培训市场刚起步不久。这个时候的TTT培训,停留在表层最基础的“基本功”,只关注肢体语言、语音语调等讲师的基本能力和外在表现。这个阶段的TTT讲师与培训水平参差不齐,只要有足够的表达力,人人可以为师。
应需而变的发展期
2007年至2013年,TTT进入高速“发展期”。这一时期,各种理论模型开始层出不穷。企业开始接受各式TTT培训,同时开启了多元化的探索。
比如,培训时长的变化:之前的TTT培训一般历时1~2天,难以满足一些互联网公司短、平、快的需求。因此碎片化专题培训应运而生,通过大量前期调研,围绕内训师授课难点进行设计,每次半天时间打通1~2个短板;此外,还出现了5~7天的“训练营式TTT”,通过不间断的演练、考试、大量的视频录像,直观呈现问题,既见证讲师每一天的成长与变化,又确保讲师行为改变顺利通关,使培训效果课上可见。
再如,培训方式的变化,线下、线上的结合,翻转课堂的兴起;培训内容的定制,从标准课到定制课等等。这个阶段的TTT培训最大的特点是“定制化”,按需定制,应需而变。
业务导向的务实期
2013年至今,属于相对成熟期,也是务实期。一方面,业界的成熟度提高了,除了理论汲取,更注重理论在企业的实际落地效果;另一方面,TTT开始逐渐出现项目化趋势,企业希望通过TTT项目的前中后各个阶段,切实解决一些内部深层的业务问题。
这个时期的TTT项目更多地围绕企业“新、众、广”三个方面的问题。“新”是满足企业拓展新产品和新业务的需求,借力内外部优秀经验,萃取最佳实践;“众”是针对企业重要的业务瓶颈,沉淀优秀骨干的最佳做法,寻求解决问题之道;“广”是面向一些广泛存在的普遍性问题,提取好的做法并广泛复制。
这个阶段的TTT项目,就不再局限于讲师的能力发展,而是真正的问题导向、助推业务。
从能手到专家 愈渐强大的讲师
经历了不同发展时期的TTT,对于讲师的能力要求,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。
进入发展期之后,讲师能力外延开始扩大,既要讲好课,也要做好课。企业开始要求讲师具备课程开发能力,包括从无到有的专业知识课程开发,以及外部通用课程的复制和对内输出。前者对专业性的要求更高,后者则更看重讲师的逻辑性,以及“吃透”课程的能力,即搞清楚课程背后的原理和逻辑,避免照猫画虎、隔靴搔痒。
到了务实期,企业更关注讲师业务能力。很多企业将内训师分为两种,专做课程开发、内容提炼的开发师,和专做课程讲授的培训师。前者要么是业务骨干,要么是萃取能手,帮助核心人员萃取沉淀;后者传播、讲授既成知识。但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讲师,都需要有足够的业务敏锐度,要真正贴近业务,关注绩效提升。
除此之外,企业内部讲师也逐渐需要去推动一些大型项目,从项目设计到最终落地,都需要讲师有足够的项目管控能力。
问题尚有 探索也仍在继续
目前国内企业在TTT实践方面,尚且存在很多问题,也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比如,TTT项目的落地性不佳。项目设计得很好,但在真正落地实践或是内部推进时,就“走样”了。一方面是因为培训部没有足够的人手可以长线推动,但更重要的是项目没有抓住业务部门的痛点,以及过程中缺少工具、方法的支撑。
此外,现在还有一些企业会盲目地追求“新”。一旦某些新的理论、方式出现,就会蜂拥而上、盲目追赶,并没有考虑理论背后的逻辑原理:它们可以用在哪?怎么把它用好?是否符合企业当下的需求?比如,很多企业都在做线上微课,举办微课大赛,甚至有的产出了上千门微课。但这些微课是否是员工需要的?他们真的学以致用了吗?真的对企业绩效产生推动了吗?线上微课虽然强调“微”,但不能是一个个散落的知识点,更不能是一个个外表漂亮的花架子。在项目设计之初,先要围绕业务痛点,梳理学习路径,分辨出哪些可以线上解决,哪些需要线下落地;项目设计者要清晰,学员脑子里也要有脉络,这样才能确保“微而不散”。
面向未来,TTT或未来培训行业的发展一定是上接战略、下接绩效的。企业培训组织者,如果能够从战略的高度看讲师建设,看课程体系建设,做法会完全不同,TTT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密联业务,助推绩效。
而对于推动国内培训行业发展的各方专业机构来说,我们要考虑的是,如何将这二十年在讲师培训和经验萃取等方面的做法进行沉淀,开发出更多优质的版权课程,让更多自有的版权课程走向世界,而不是仅仅将国际版权课程引入中国。 这并不只是美好的愿景,也是我们真真切切在做的事。
(转载自:培训杂志 文/崔佳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