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门课程如果没有好的内容做支撑,无论这门课程如何设计,都毫无意义。
随着经济和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,企业员工需要学习的知识也应随之及时更新迭代,课程开发便是解决学习与时俱进问题的一大帮手。“活课程工作室”创始人李文德根据自己在课程开发领域多年的实践经验,系统梳理了课程开发在中国的成长路径。
李文德强调:“无论课程开发有哪几种理念,从本质上讲,课程开发主要解决的是两大问题:课程想要传递给学员哪些知识;课程利用怎样的传递方式能够快速有效地传授给学员。”
内容:课程传授什么
内容开发可以从企业和培训行业两个角度分析。
企业开展课程开发走过了三段路径。第一段:企业对内部已有的知识进行结构化梳理,例如产品知识、规章制度、业务流程等。对这些知识进行条理化和结构化梳理,用课程的方式呈现,可以降低员工学习这些应知应会知识和技能的难度。
第二段:企业慢慢意识到已有的知识传递与工作实践的关联度并不强,学习针对性不足,于是,便开始梳理和传授最佳实践。在此阶段,企业会梳理内部最佳实践案例,将其制作成课程,比如销售专家的最佳实践、项目最佳实践等。这些课程的特点是依附于专家个人经验,贴近业务实际。
第三段:最佳实践可以参考和借鉴,但是无法模仿,无法直接拿来就用。因此,课程开发慢慢演化到萃取组织经验的阶段。萃取组织经验是指结合理论,将多个专家的经验梳理成可复制的流程步骤、工具方法、模板口诀等。目前,一些企业大学的品牌课程中就包含着丰富的组织经验。(见TIP)
TIP:组织经验萃取
组织经验萃取同样经过了三个层级的发展。最初从一线岗位中提取经验,整合成新员工培训的相关课程;然后梳理运营层、管理层的项目研发、运营方法论等;而最高层级的应该是梳理企业规划、文化传承和集团管控等战略层面的知识。
总体而言,企业课程开发的内容是从显性到隐性,从一线到中高层,知识含金量越来越高。
从培训行业角度看,课程开发的内容大体走过了以下四段历程:
第一段主要是引入国外版权课程,翻译成中文,实现在中国本地化交付;
第二段是结合国内特点进行本地化调整,例如表达习惯、案例和练习场景等;
第三段是行业化的开发。结合国际先进经验开展行业性研究和内容开发,例如电信、汽车、银行等,涌现出许多行业性培训公司。
第四段是原创性开发。培训咨询机构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,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,梳理出独有的知识和方法论。目前国内已有少数先进的培训机构做出了一些成果,但是难度依然很大。
教学设计:课程如何传授
课程开发除了要解决传授什么内容的问题,还需解决如何有效传递的问题,即通过教学设计或学习过程设计,实现为学习者赋能的目标。近些年,教学设计呈现出两点趋势。
首先,解决学习闭环的问题。无论是按照“70-20-10”的原则还是刻意练习的原理,学习过程都需要包括激发兴趣、学习新知、模拟练习、实践应用等环节。学习不仅要解决教的问题,更要解决学的问题。因此,课程开发要包括讲授的课件或案例、模拟练习题目、应用和辅导工具,以及评估工具。
其次,从技术角度看,教学设计已经从传统的以面授为核心的课程传递手段,演变为多维化的学习资源开发,包括面授、电子课件、微信音频等。为了能够更好地融合这些学习渠道,便出现了另一个趋势,即混合式学习。部分先进企业在此基础上,已经升级到以电子绩效支持系统(EPSS)为交付手段,满足员工按需学习的需求。
未来走向:动态知识经营
企业飞速发展,需要快速淘汰陈旧的知识,生产出新知识,服务于组织发展的动态变化。因此,课程开发要与业务部门和知识管理部门相配合,根据业务发展变化,快速萃取和推广知识,实现知识的动态经营,并逐渐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之一。
另外,随着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,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员工成为企业刚需,这就需要课程开发能够将能力提升和能量激发整合起来。于是,将西方的理性逻辑与东方的人文精神进行结合成为必然。
最后,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,在知识萃取和智能化推送方面,人工智能将会承担越来越多的工作。
无论课程开发未来会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,都必须回到课程开发的初衷,就像李文德所说的:“一门课程如果没有好的内容做支撑,无论这门课程如何设计,都毫无意义。”这也是一些经典课程能够长期广为流传的原因。
(转载自:培训杂志 文/赵杨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