VUCA时代,就业市场也变幻莫测,存在着巨大的风险与不确定性。相应地,职场人也需要终身学习、快速成长,去适应这个时代的挑战。与此同时,互联网的发展也让我们身边充满干扰与诱惑,再加之被工作与生活夹击的忙碌,时间和精力被不断切割,专注与沉静变得极为稀缺。
读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,也是彰显个人价值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,但真正能做到坚持有效阅读却没那么容易。
拿起书刚翻到第二页,就被孩子的哭声唤走;坐到书桌前还不到5分钟,发现地板已经蒙灰,擦完地板看到昨天换下的衣服还没洗;好不容易忙完,睡觉前捧起久违的书,还没看完前言,眼皮已经开始打架了……
时间有限,精力不济,成长需求却持续增大,那职场人该如何让阅读富有成效,助力成长?
道:学以致用,步步为营
我曾与练习写作的朋友一起探讨:想写的东西太多,怎么去选择适合自己的主题?答案很简单——需要什么就研究什么,研究什么就输出什么。
基于需求和应用导向去学习,就像手持一个扫描仪和定位器,深度聚焦目标的同时敏锐地将搜寻到的相关知识点一一囊括进来,直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水落石出。随之而来的成就感会让我们尝到读书的甜头,从而更愿意从书中寻找答案。
多年来的学校教育,都倡导读书要读完,前言、批注都不落下。但“实用主义”读书法,无需把一整本书读完,而是通过目录索引,只挑有用的看。虽然听起来有些功利,不够系统和全面,但却是繁忙工作中操作性较强的读书之道,起码比漫无目的地从头翻到尾的效果要好得多。
当阅读习惯和速度养成之后,我们就可以由点及面,将知识点进行线状及网状链接,以本/系列为单位进行系统学习。
所以,如果你觉得读完一整本书很难,或者提不起兴趣,那就看看工作中是不是有亟待解决的难题,然后带着问题去书中寻找答案吧!
法:教学相长,自我利用
首先,“教就是最好的学”。
教授或分享给他人,可以让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和系统。通过与别人的探讨,知识还可能得到迁移和拓展。
“要给学生一瓢水,自己要有一桶水“,讲授能倒逼我们将学习到的内容真正内化于心,囫囵吞枣是经不住考验的。成年人的学习比拼的早已不是记忆力,而是逻辑力、将理论转化成实践的能力。
所以,阅读之后,经过思考转化成自己的语言,找个能听懂也爱听你说的人,尽情地嘚波嘚吧!锻炼记忆力、思维力、演讲力,收获成就感,顺带锻炼口腔肌肉。
其次,要对自己的状态有清醒的认识,并灵活运用。
根据自身状态偏好灵活调整外界环境,减少意志力的消耗。
对部分人而言,书是最好的“安眠药”,阅读不到1页就能成功进入甜蜜的梦乡。此时,必须刻意为自己营造相对正式的读书环境,切忌躺在床上、沙发上阅读,可以坐在书桌旁,备好喜欢的笔和本子,帮助自己进入状态。有的人可以随时随地秒入阅读状态,那就没必要逼自己正襟危坐,不管是塞上耳机打开音乐,还是陷进懒人沙发里,找到自己合适的姿势读起来就好了。
再次,正确划分读书的时间和形式。
时间分为整块时间和碎片时间,形式分纸质书与电子书(含音频)。
阅读专业性强、对逻辑性和连续性要求比较高的书籍时,最好抽整块时间,并选用纸质书籍,便于标记和复习。碎片时间则可读一些相对简单、兴趣爱好类的书籍,可以用手机、阅读器看电子书或直接听书。
术:巧用工具,有趣有料
我们的大脑有个特点,就是会时刻想偷懒。不停地买书,看到书柜被装的满满当当,仿佛里面的书自己都读过了;囫囵吞枣地翻完一本书,就好像自己都记住了。其实,这都是大脑在满足自己虚假的成就感,也是偷懒的一种表现。
好记性不如烂笔头。一个好的阅读习惯不仅可以促使自己投入和专注,将知识记忆得更深刻,还可以建立自己的“知识银行”,在需要用的时候随时“调取”,避免出现“书到用时找不到”的尴尬境地。
那么,有哪些好用的工具呢?
>>> 印象笔记
印象笔记目标是成为人的“第二大脑”,除了常规学习笔记以外,它还能多平台、云同步,高效便捷。另外,众多软件(如微博、微信),多种形式(如图片、音频、PDF)都可以导入,应用场景十分多元,基本可以满足我们的日常需求。
在使用时,有几点需要特别注意:
o设“标签”,如使用场景
我们收录的笔记都是“支离破碎”的,标签便于应用时快速索引,真正满足“零存整取“的需求。
o常更新,阶段性整理
“收藏从未停止,行动从未开始”,不知道这句话扎了多少人的心。
笔记功能越强大,存量越多,就越需要阶段性整理和更新,否则很多内容放进去之后,很容易被遗忘。
>>> 视觉笔记
视觉笔记是用可视化的语言来记录大脑的思维过程,更精准直观地提炼和表达观点,帮助我们提高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的一种视觉化思维工具。视觉笔记的特点是活泼生动、色彩鲜明、简要直观,令人赏心悦目。但将概念转化为视觉化符号是难点,对于没有美术基础的人来说,也有些挑战,同时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。
>>> 思维导图
思维导图是一种简单有效、图文并重的实用性思维工具。它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,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、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。不仅适用于于职场人,中小学生也都将思维导图运用于日常学习中。
我个人非常喜欢思维导图,它可以用一张图让我对整个知识架构一览无余,而且易上手好保存,便于梳理逻辑、复盘和定位知识点。
岁月本长,忙者自促。时光飞逝,勤于闲时。
希望不懈成长突破、践行终身学习的我们,通过正确有效的阅读,去拓展眼界、完善心智、提升专业,让自己在阅读中沉下心去思考,不断刷新固有认知,重铸底层逻辑。也只有这样,才能洞察未来纷繁复杂的趋势,才能真正建立起应对变化的能力。
(转载自:培训杂志 文/郭小辉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