视觉呈现,主要包括手账、主题海报、思维导图、视觉记录等,它不只是画画,更是一种高效沟通,即通过画面帮助培训师更聚焦话题的同时,促使学员之间增进理解、建立链接。
有研究显示,人们对于依靠听觉所获取的信息,只能记住10%;对于通过文字被告知的信息,可以记住20%;而经过图像传送的信息,则会被记住80%。美国斯坦福大学学者罗伯特·霍恩(Robert E.Horn)在《视觉语言》一书中说到:“视觉语言,就像任何其他语言一样,是由人们一边使用一边创造出来的……它的出现源自人们的需求,在全球范围内,处理那些单独用文字很难表达清楚的复杂想法。”
用视觉化方式思考的人,灵感会主动找上门,这是左脑(文字)与右脑(图画)共同作用的产物,是新时代全能型培训师必不可少的技能。同时,文字与绘画的共同使用能让学员的思路变得清晰明确,大大提高做决定的速度及执行效率。
小海报 大用途
提及视觉呈现,多数人脑海中的第一反应大抵会是主题海报。它是最简单的一种方式,能快速将学员注意力集中于清晰、明确的培训目的上。而海报的应用范围很广,包括会议主题、日程、规则、聚焦培训的概念模型等。
海报制作时,我们通过对马克笔、色粉、海报纸、美纹胶等手绘物资的熟练使用,紧扣海报主题,绘制相关元素,假设关于环保,那整体色调应偏绿色或蓝色,确保学员一眼看过去,大体能领会到表达的主题或重点;
同时,主体部分需配上一个个独立的图形,比如有关音乐,可绘制一些音符或乐器等。
当然,海报的颜色无需过于花哨,颜色多了容易眼花缭乱,导致主题被弱化,建议3~4种颜色最佳。
值得注意的是,海报的大标题必须醒目,以保证学员在教室的每个位置都能看清。要做到这点,可从字体的夸张呈现或颜色亮丽着手,再配以简单的图案,其效果可想而知。
主题海报(示例)
思维导图 练就最强大脑
与主题海报不同,思维导图是一种用来表达发散性思维的图形工具。它通过可视化的方法展示重点,主要强调“关键词”“逻辑分类”“图像”和“色彩”。思维导图不仅能帮助学员从无序思考到有序思考,还有助于将信息从短期记忆转变成长期记忆。以“规划讲义”为例,绘制过程中需运用5W1H与SMART原则。
制作中心图
选择一张大小合适的横版白纸,准备好各类彩色笔、荧光笔,将纸张横放,并从其九宫格的中心位置开始绘制,用一幅图像或图画表达中心思想,周围留出空白。当然,中心图在色彩的运用上要灵活多样,一般大于或等于三种。
设计主干
从纸张右上方一点钟开始,依照顺时针方向,用平滑的曲线将中心图和主要分支连接起来,再把主要分支和二级分支连接起来,依此类推。通过连接,也创建了思维的基本结构。例如,培训师可依据规划讲义的内容,将其分成五大主干,即“目的”“内容”“日期”“资源”和“检查”。
填写关键词
在主要分支上填写一个概括凝练的关键词,通常会选择名词或者动词。单个的词汇使思维导图更具力量和灵活性,好比母体繁殖出与自己相关的一系列“子代”。譬如,“内容”这一主干下,可以继续提炼出“xx单元”“参考文献”“延伸阅读”等关键词。
描绘分支
下级分支的颜色与主干分支的颜色保持一致,且都是单线条。当然,使用颜色时,一个主分支保证有一种颜色。
附上小图像
并非每个关键词都需要配上图像。如果插入的图片与内容无关,一则喧宾夺主,二则会造成记忆和理解的偏差混乱。
F.A.B.I网格 碰撞“火花”
为帮助学员在“启发性构思”中组合出新的点子,培训师可尝试运用F.A.B.I网格。它的设计相对简单,通常用在创新或解决问题的会议上。
特征(Feature),与主题相关的特点。
性质(Adjective),一般使用描述性的语句,比如“不可预测的”“危险的”“很受欢的”。
收益(Benefit),该主题包含的任何对客户及社会有意义的东西。
点子(Idea),指一些具有创造性思维的想法,通常,一张便利贴上记一个点子。
构建F.A.B.I网格时,培训师要提前在大白纸上勾勒出一个四等分网格,并分别标明“特征”“性质””收益”“点子”,正中心需画上图像或涂鸦,以方便学员联想此次讨论的主题。特别强调的是,这张纸的视觉空间应足够大,能够容纳团队成员的全部想法,且每个分类都能被看清楚。
当团队表达过初步想法后,培训师需给每个人额外的时间继续迭代,并邀请他们写在卡片上,贴在对应区域,相同的想法可以进行合并。一旦四个区域都被填满,随即引导大家展开简短的讨论,最后催化出真正的创意。
使用F.A.B.I网格需注意一定要有与主题相关的中心图。另外,可在网格的每个区域列出该分类的定义,以提示大家如何进行区分。同时,不要纠结于“特征”“性质””收益”“点子”等概念重叠的地方。因为,在之后的团队整理中,它们都能被用来为更大范畴的创新过程提供信息。
拼拼贴贴 “懒人”自有妙招
如果你不擅长涂涂画画,可以从便利贴法和拼贴法开始。这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,前者的内容是由自己在便利贴上书写、绘画;后者则是从一些过期的杂志、书本上裁剪图画,重新组合来表达新的想法和感情。
便利贴法
该方法的一大优势是能迅速生成大量信息,其使用流程可分为三个环节。会前,培训师应厘清活动的主题,并在大白纸或者白板上张贴便利贴,即做一个样板,示范内容应该具体怎么写。这里建议为学员准备好水性马克笔,指定一名记录者书写便利贴,同时,事先和大家约定好完成这一过程的时长。会中,引导大家头脑风暴,且当时间过半和只剩1/4时提醒学员适当调整自己的节奏。会后,收集、张贴便利贴,再带动大家对此展开讨论。
张贴便利贴时,首先应挑选一名主持人,并提前说明规则,即除了遵守时间外,任何人都可以移动便利贴的位置,但不能讲话;其次,以小组为整体来分布墙上的便利贴;另外,主持人负责组织讨论、列名。
拼贴法
就技术层面上来说,这一方法非常容易,即从一堆杂志或书籍中挑选并裁剪下自己喜欢的图片,赋予其新的寓意后,再进行拼贴。它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刺激产生更多的画面。因此,最适合的应用场景就是制作愿景图,无论个人还是公司愿景图。由拼贴法带领学员展望未来,比单纯的讨论更深入有效,大家“借图说话”会变得活力十足。
视觉记录 让知识说话
培训课堂上,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:当讲师使用PPT授课时,我们的大脑不能完全跟上PPT的内容。换言之,PPT翻页后,我们时常会忘记讲师之前所教授的内容。而视觉记录可以快速帮助学员做好复习和回顾的工作,它主要由记录师在培训现场对于分享者、引导师、讲师、学员进行聆听、理解、总结、归纳,以“图+文”的形式展示。
当然,记录是否相关、准确都会引起学员注意。因此,视觉记录师应有一定的专业度水准,比如具备撷取能力、图像隐喻能力、架构力等,需要经过系统学习和刻意练习才能有效进行呈现。
视觉记录,首先是一个体力活。记录师都有可能要在会议现场连续站四五个小时,甚至更长。所以,记录师需保持充沛的体力,更要耐得辛苦。
其次,需正确理解讲师意图,以绘画方式把讲师传递的内容呈现出来。比如,讲师谈到团队配合,列举了“兄弟之间为了让其中成绩较好的一方上学,进而牺牲自己机会”的例子。这时,在人物细节刻画上就要适当运用隐喻技巧,并加以渲染,表现出人物内心的纠结与无奈。
第三,确保大脑始终灵活,即思维一定要跟上讲师的节奏,把日常积累的元素都印在脑海里,时刻举一反三。虽然做视觉记录之前,记录师会提前熟悉课程内容,但讲师经常即兴发挥。因此,记录师不要盲目追求画功,平时应学会留意大量的手绘技巧,比如用线、箭头表示因果关系或顺序关系等,以确保画的又快又简单。
视觉记录(示例)
随着信息大爆炸时代的到来,以视觉呈现的方式沟通远比文字信息更高效,同时活动现场更具创意。比如,培训开场前设计的签到墙,方便学员从开始签到就参与到课程中。而整个培训的过程也能用视觉呈现进行贯穿,譬如,自我介绍可以让学员通过自画像来展示;还可以提前制作讨论模板,促使讨论更聚焦。
不过,视觉呈现虽然能帮助培训师提升大家的参与感,但运用时仍然要注意以下四点,避免画蛇添足。
第一,万不可将主题海报放满整个教室,进而造成本末倒置;
第二,假设要设计讨论模板,务必讲清楚规则,同时,活动中所用到的模板在设计内容、风格上要保持一致;
第三,如果有视觉记录,切记开场前就向大家介绍今天的培训会有同步记录、视觉记录师等,防止学员好奇,以致分散注意力;
第四,无论何种视觉呈现,画笔都非常重要,因此,事前一定要检查每支笔是否有墨水,并拿走一些不利于呈现的彩笔。
视觉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。当培训中采用视觉化工具、视觉语言和视觉倾听,能有效解决讲师与学员、学员与学员之间因了解不够或心智模式冲突而引起的“纷争”。
(转载自:培训杂志 文/王飞霞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