培训,让改变发生
点击量:发布时间:2020-01-15 10:27
培训之路,在影响改变他人的同时,也深刻地改变着我。在我看来,这是一项让人幸福的事业,因为它能成就更好的自我。
常常有人问我:“为什么要做一名职业培训师?它给你带来了什么?”
与我而言,“情怀”的东西无需多讲,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、对生活有更大的掌控权、不用考勤打卡、告别无休止的跨部门会议,便是我成为培训师的最佳理由了。慢慢的我发现,这份职业带给我的其实远不止这些。它改变了我思考问题的方式、人际沟通的能力、身心状态……
永葆一颗“同理心”
培训的本质是影响和改变他人,但对成年人来说,这并不是易事。巴菲特曾说:“你不能改变一个人,除非他愿意”。在课堂上,只有让学员意识到自身学习的需要与收获,从“要我学”变成“我要学”,才能让其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。
比如之前讲“经验萃取”课程时,为了激发学员们分享经验的热情,我曾尝试让学员主动意识到萃取对他们的好处——完善自身知识结构、提升专业度和自信心,甚至实现经验的变现等,学员只有充分理解了萃取的价值,接下来才会全身心的投入与配合。
在课堂上,以同理心去理解学员;在工作中,以同理心对待客户。只有深刻了解对方的困境与难题,理解所做之事对他人的价值,这时提出的建议或方案才能让对方更有认同感、参与感,工作的推进也会更加顺利。
放大点亮 学会赞美
之前听过美国教育家丽塔·皮尔逊(Rita Pierson)一场“每个孩子都需要一个冠军”的演讲,其中有一句话对我感触颇深:只要孩子有过成为冠军的经历、体验、感觉、记忆,那么,终其一生,他们都会寻找、复制这种感觉,并终将获得想要的成功、成为人生的冠军。
其实,成年人同样也需要这种感觉。在培训课堂上,我始终坚持要用积极正面的语言鼓励学员。当他们问题回答在点子上时,送上及时的鼓励与赞美,如“你有非凡的洞察力”;当答案不尽如人意时,也要给予足够的感谢与信心,“你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角度”“这个想法很有趣”等。不管什么时候,一定要学会赞美,放大他们的亮点。
问题才是求知的绳索
孩子三岁半,正是求知欲旺盛的时候,如果凡事直接告诉她做什么,她感受到的只能是命令与权威。后来我发现,如果以问题的方式跟她互动,再将观点和知识输入,她会变得不再抵触。比如,与其命令她吃饭,不如先向她抛出问题:“人为什么人吃饭呢?”“不吃饭会怎样?”此时,她便会认真地思索,思考的同时,便是求知的开始。
用在工作中也是如此,在传统的宣贯式培训中,讲师们习惯了“填鸭式”的教学,喜欢平铺直叙地将答案直接扔给学员。学员因知识获取得太容易,往往印象不深,实战效果不佳。因此在课堂上,每当我要教授新知识时,通常会以测试、提问、设定情景,或讲故事的方式,让学员带着问题听课,充分激发潜能,再在发言中加以肯定、鼓励。此时,学员对知识的消化吸收才是最佳的状态。
放下“铠甲” 从容面对
如果问培训师“工作中最具挑战的事情是什么?”我觉得很多人可能会是如何从容而准确地面对学员的各种质疑,因为有时学员的提问可能会暴露讲师的无知,失其颜面。
在授课的过程中我发现,其实学员的提问通常不是为了质疑讲师,而是澄清自己的理解,这一个很好的机会帮助学员建立新的认知。另外,由于学员背景、资历的不同,带来观点的差异也是正常,它可以启发我们不同的视角,带来思想的碰撞,所谓“教学相长”,说的或许也是这个道理。
因此,现在无论是在职场工作还是家庭婚姻,我都不再固执己见,逐渐能够用欣赏的态度来看待周围的人和事。即便有观点的差异,我也能平和地倾听他人的看法,而不必随时保持战斗士一样的状态,去捍卫自己的地位和尊严。
培训之路,在影响改变他人的同时,也深刻地改变着我。在我看来,培训是一项让人幸福的事业,因为它能成就更好的自我。
常常有人问我:“为什么要做一名职业培训师?它给你带来了什么?”
与我而言,“情怀”的东西无需多讲,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、对生活有更大的掌控权、不用考勤打卡、告别无休止的跨部门会议,便是我成为培训师的最佳理由了。慢慢的我发现,这份职业带给我的其实远不止这些。它改变了我思考问题的方式、人际沟通的能力、身心状态……
永葆一颗“同理心”
培训的本质是影响和改变他人,但对成年人来说,这并不是易事。巴菲特曾说:“你不能改变一个人,除非他愿意”。在课堂上,只有让学员意识到自身学习的需要与收获,从“要我学”变成“我要学”,才能让其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。
比如之前讲“经验萃取”课程时,为了激发学员们分享经验的热情,我曾尝试让学员主动意识到萃取对他们的好处——完善自身知识结构、提升专业度和自信心,甚至实现经验的变现等,学员只有充分理解了萃取的价值,接下来才会全身心的投入与配合。
在课堂上,以同理心去理解学员;在工作中,以同理心对待客户。只有深刻了解对方的困境与难题,理解所做之事对他人的价值,这时提出的建议或方案才能让对方更有认同感、参与感,工作的推进也会更加顺利。
放大点亮 学会赞美
之前听过美国教育家丽塔·皮尔逊(Rita Pierson)一场“每个孩子都需要一个冠军”的演讲,其中有一句话对我感触颇深:只要孩子有过成为冠军的经历、体验、感觉、记忆,那么,终其一生,他们都会寻找、复制这种感觉,并终将获得想要的成功、成为人生的冠军。
其实,成年人同样也需要这种感觉。在培训课堂上,我始终坚持要用积极正面的语言鼓励学员。当他们问题回答在点子上时,送上及时的鼓励与赞美,如“你有非凡的洞察力”;当答案不尽如人意时,也要给予足够的感谢与信心,“你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角度”“这个想法很有趣”等。不管什么时候,一定要学会赞美,放大他们的亮点。
问题才是求知的绳索
孩子三岁半,正是求知欲旺盛的时候,如果凡事直接告诉她做什么,她感受到的只能是命令与权威。后来我发现,如果以问题的方式跟她互动,再将观点和知识输入,她会变得不再抵触。比如,与其命令她吃饭,不如先向她抛出问题:“人为什么人吃饭呢?”“不吃饭会怎样?”此时,她便会认真地思索,思考的同时,便是求知的开始。
用在工作中也是如此,在传统的宣贯式培训中,讲师们习惯了“填鸭式”的教学,喜欢平铺直叙地将答案直接扔给学员。学员因知识获取得太容易,往往印象不深,实战效果不佳。因此在课堂上,每当我要教授新知识时,通常会以测试、提问、设定情景,或讲故事的方式,让学员带着问题听课,充分激发潜能,再在发言中加以肯定、鼓励。此时,学员对知识的消化吸收才是最佳的状态。
放下“铠甲” 从容面对
如果问培训师“工作中最具挑战的事情是什么?”我觉得很多人可能会是如何从容而准确地面对学员的各种质疑,因为有时学员的提问可能会暴露讲师的无知,失其颜面。
在授课的过程中我发现,其实学员的提问通常不是为了质疑讲师,而是澄清自己的理解,这一个很好的机会帮助学员建立新的认知。另外,由于学员背景、资历的不同,带来观点的差异也是正常,它可以启发我们不同的视角,带来思想的碰撞,所谓“教学相长”,说的或许也是这个道理。
因此,现在无论是在职场工作还是家庭婚姻,我都不再固执己见,逐渐能够用欣赏的态度来看待周围的人和事。即便有观点的差异,我也能平和地倾听他人的看法,而不必随时保持战斗士一样的状态,去捍卫自己的地位和尊严。
培训之路,在影响改变他人的同时,也深刻地改变着我。在我看来,培训是一项让人幸福的事业,因为它能成就更好的自我。
(转载自:培训杂志 文/罗依芬)
返回
上一篇:应对挑战 发展未来领导力
下一篇:学习项目设计中“小趋势”